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

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

时间:2024-05-17 来源: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一文中,把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概括为“十二个必须”。其中,“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在民族工作领域作出的部署。这项部署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利实现的坚强保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及其先民在5000多年共同开发祖国锦绣河山、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程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民族实体。在千百年共同奋斗的历史岁月中,各民族共同培育、传承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近现代以来在共同反侵略、反分裂的斗争中,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转化为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共同投身中华民族独立解放、革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顺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现实针对性、极端重要性,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之基、巩固民族团结之本,凝聚共同奋斗的力量之魂。重视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回顾中国共产党党史可以看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的一条各民族平等联合、走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当家作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中共二十大报告都反复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党的民族工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有序推进协商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扩大各族群众政治参与,进一步推动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能力和水平。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必须坚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新时代民族工作已全面融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中,在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带动下,民族地区正在从现代化建设的“边陲”跃升为“一带一路”上“互联互通”的“前沿”。与此相适应,我国已经进入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各民族同胞走出家乡在全国各地务工经商、居住生活,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所有改革发展都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立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在2023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些重要论述表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承担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使命。

新征程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讲好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孕育的中华民族一家亲故事。除了阐释和弘扬各民族维护团结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还要讲述好近现代以来各族儿女投身中华民族革命解放与发展进步事业中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特别是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潜移默化地根植各族群众血脉深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总之,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使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核心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万众一心向前进。

(作者沈桂萍系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研究员、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