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基层强则国家强 基层安则天下安

时间:2024-05-20 来源:求是 作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不断推进基层治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基层治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中央社会工作部自组建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履行党中央赋予的职责使命,踔厉奋发,努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科学阐释了新时代为什么要推进、怎样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深化了我们党对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

  深刻阐明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就始终把基层基础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紧盯不放、常抓不懈,在福建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率先垂范踏遍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三进下党、七下晋江,带头把办公桌搬到一线接访,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讲掏心窝子的话、办细致具体的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优势就是把城乡社区基础筑牢。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确保党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深入阐述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创新社会治理,最终是为了让群众得实惠”。总书记始终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每次到地方考察总要深入农村、城市社区,到百姓家中去看一看。揭开锅盖看群众吃什么,摸摸被褥看是否单薄,坐下来同一家人算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总书记“身入”基层,更“心到”基层,充分彰显了大党大国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抓起,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科学擘画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社区事务很多很繁杂,单靠政府是干不了、也干不好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二十大部署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不断拓展、方式不断丰富,60多万个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65万家社会组织、116万名持证社会工作者、2.35亿名注册志愿者,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救灾救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调动全社会最广泛的力量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明确提出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工作要求。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基层治理创新和治理效能提升,多次强调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要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今年4月,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进一步要求,“继续推动资源下沉、完善服务设施,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指明前进方向。“枫桥经验”是基层治理的宝贵经验。新时代以来,“枫桥经验”进一步丰富发展,更加强调党的领导、更加彰显法治思维、更加突出科技支撑、更加注重社会参与,新时代“枫桥经验”成为我国推进基层治理的一个“金字招牌”。总书记多次要求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枫桥经验’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成果和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实现自律和他律、刚性和柔性、治身和治心、人力和科技相统一”。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和科学方法,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既注重以自治增活力,又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既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使基层治理更加活力有序、张弛有度、行之有效。

  鲜明树立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强调“各级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改革举措落到基层,使基层真正强起来”,同时要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着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立素质优良的基层干部队伍。全国400多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一线的直接执行者,也是基层治理和服务的骨干力量。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才能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全面加强基层组织运行机制、人员队伍、服务能力等建设,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

  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我国国情、社情、民情实际,根植基层治理实践沃土,具有科学的理论架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从巴黎公社的实践中认识到,人民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中扮演着治理主体的角色。列宁从俄国革命的实践出发,认为社会管理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项最困难也是最能收效的任务,应该普遍吸收所有劳动者来管理国家,使全体人民都学习管理并且开始管理。习近平总书记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强调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条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秦汉时期创设“郡县制”,形成了基层治理的初步制度框架;唐代将律法与国家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礼法并重,共同维护基层秩序;宋代提出“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格外重视基层治理中的张弛与分寸;明清时期设立“里甲制”,注重发挥里老“导民善”、“平争讼”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治理智慧,比如民为邦本、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缘法而治、事断于法的法治观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要推动在城乡社会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要树立法治思维、发挥德治作用,更好引领和规范社会生活,努力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我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充分汲取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治理之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对百年大党基层治理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重视抓基层、强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创建基层党组织和工会、农会、共青团、妇救会、儿童团等,以严密的组织体系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革命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将基层政权建设与单位制、人民公社制、街居制、户籍管理等紧密结合,为我国在异常薄弱的经济基础上调动资源进行工业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进一步健全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在城市通过建立全面覆盖居民社区的基层党组织网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落到社区;在农村通过建立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大力培育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来凝聚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全面总结我们党关于基层治理的宝贵经验,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推动我国基层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形成了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为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谱写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新篇章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基层基础夯实。新时代新征程,中央社会工作部将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作为、守正创新,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学思想明方向,着力加强理论武装。《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公开出版,为学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权威读本和根本遵循。我们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作为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不断推动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推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体系,广泛宣传宣讲,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广大基层工作者抓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建机制破难题,着力为基层减负赋能。加强机制保障,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加强部门协同、有效整合力量、提升工作效能。按照“壮马、轻车、畅路、聚力”的思路,研究制定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政策措施,抓好落地见效,让基层可感可及。开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项督查,持续清理规范各级党政群机构在村级组织设立的工作机制、加挂的牌子、推行的台账和要求出具的各类证明,巩固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成效。

  强党建聚合力,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加强政治引领,建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鼓励“两企三新”发挥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找到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基层治理、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最大公约数”。进一步理顺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成立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推动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加强新时代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引导广大群众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

  抓基层打基础,着力培育基层治理人才队伍。紧紧依靠社区工作者这一基础性力量,强化政策引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激发社区志愿服务内生动力。研究制定加强新时代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政策,明确未来一个时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水平。

  树典型促提升,着力强化党建引领和示范带动。探索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评价机制,在若干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精准掌握基层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现地方推进基层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梳理、总结、发布基层治理先进典型案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以点带面推动各地基层治理水平整体提升。(作者:吴汉圣,中央社会工作部部长)

【纠错】    【责任编辑:李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