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影视

《追月》难逃文艺片“魔咒”

时间:2024-03-12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记者 王金跃

  三月份多部文艺片入市,本以为何赛飞、袁文康等主演的电影《追月》会给市场带来惊喜,但现实却恰恰相反。该片3月8日公映,上映三天只收获了74.9万元的票房,实在是出乎意料。

  “流量”话题未转化成排片和票房

  按理说,《追月》并不缺乏卖点。该片改编自作家艾伟的小说《过往》,原著曾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导演乔梁在电视剧领域已耕耘多年,创作手法和风格也越来越成熟。在演员上,该片集中了何赛飞、袁文康、涂凌、许歌等实力派演员,从表演上看,他们都非常出色。

  《追月》在公映前也不缺“流量”话题,尤其是何赛飞,凭借片中饰演的“戚老师”,她在2023年获得了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各大视频平台最近也反复播放她的各种采访视频。但遗憾的是,这一切并没有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排片和票房。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3月8日公映第一天的排片占比只有1.3%,上座率仅为2.7%,如此低的上座率,直接导致第二天排片占比下降到0.1%,当天单日票房不到10万元。说《追月》上映是“一日游”,并不过分。与此同时,有不少网友反映,想看却发现附近找不到放映此片的影院。记者在“淘票票”售票平台上发现,3月11日北京只有35家影院还有《追月》的排片,其中四环内的只有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万国城店)等寥寥几家,大部分都在五环外,而且放映场次都安排在上午或中午,每天只放映一到两场。如此安排,影片的票房也就可想而知了。

  影片并不缺看点和商业元素

  《追月》虽然可归类为文艺片,但其实有不少看点和商业元素。从影片的主题上看,该片讲述的是这几年非常流行的两代人“和解”的主题。片中戚老师在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后,回到老家找到两个儿子,希望能在生命最后时刻跟家人达成和解,共享亲情的温暖。类似的电影有2022年杨荔钠执导,吴彦姝、奚美娟等主演的《妈妈!》,该片当年就收获了7713万元的不错票房,证明这类题材的电影并不缺乏市场。

  《追月》故事的可看性也不差。影片在故事流畅之外,还带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惊喜。比如片中戚老师一直以顾问的身份指导剧团的表演,谁也没有想到她会横刀夺爱,用安眠药让原定的女主角错过上台的时间,最后让团长求着自己来救场。再比如影片最后,一向心高气傲的戚老师,在得知有人要刺杀开歌厅的大儿子时,选择了“先下手为强”,独自拿刀去刺杀对方,然后选择报警。这些反转的情节大大增加了故事的观赏性,整部影片看下来,一点也不沉闷。

  当然,《追月》最精彩的还是何赛飞的表演。《追月》可谓是何赛飞的独角戏,正如作家艾伟形容的,何赛飞身上有一种“情绪突然失控的气质”,“我觉得她和小说《过往》中的母亲气息非常合拍。”的确如此,何赛飞在片中几乎每场戏都充满了张力,但她演得非常精准和细腻,既有面对剧团年轻后辈时当仁不让的自信和严厉,也有面对大儿子当面责备时近乎哀求的痛心和委屈。有不少网友反映,自己就是因为看到何赛飞表演的预告,才有了想去看电影的冲动。

  文艺片如何做好营销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追月》虽然在艺术上不乏亮点,但它依然没有打破文艺片市场遇冷的“魔咒”。原因有很多种,有一点在这部电影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那就是想看电影的观众和放映影片的院线并不能很好地匹配。从目标观众来看,喜欢《追月》的观众,大部分都是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他们更能够理解片中涉及到的跟女性相关的话题,这就要求城区中心的影院要多排片,但事实却相反,这就造成了影院和观众之间的“错位”,彼此找不到对方。

  文艺片的排片问题,媒体已经报道和呼吁了多年,各方专家也给出了很多建议,比如在影院设立专门的艺术影厅,能长时间放映优秀的艺术电影,因为这类电影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放映前几天票房不一定高,但随着口碑的发酵,后劲却非常大。如果市场能够挺过前几天,后面说不定就会有惊喜出现。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够有统筹意识,能够出台一些政策,跟相关影院协调好,给优秀的文艺影片有表现的机会。

  而从片方的角度来看,如何做好营销和宣传,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观看,也有很多功课要做。比如《追月》在去年何赛飞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后,趁着“金鸡奖”的热度,如果能尽快定档公映,效果或许会不一样。这些市场手法都需要不断地摸索和总结,既要借鉴成功者的经验,也要贴合具体影片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精准营销,如此才能激发出观众的好奇心和观影需求。

[ 责编:张晓荣 ]